你会把AI当“树洞”吗? | 山水洲城记
- 2025-08-28 00:30:52
- 900
“我失恋了,应该怎么办?”“我妈又开始催婚,我该怎么回她?”“总是一个人在大城市,很孤独怎么办?”“你扮演我的男朋友/女朋友,我问你……”
当下,越来越多的人把AI当成“树洞”。今年1月,复旦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《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(2024)》提到,13.5%的年轻人选择向AI虚拟人倾诉自己的心事,这一比例甚至高于向父母亲人倾诉者。
这种对AI的倾诉依赖,背后有哪些原因?AI真能承载我们的情感需求吗?
一
人们选择向AI倾诉,从来不是简单“图方便”。这种选择的背后,藏着我们对传统倾诉中未被满足的期待。
倾诉的隐形压力。
向父母抱怨工作辛苦,可能换来一句“别人怎么没问题”;跟朋友哭诉感情问题,也许只得到“你是不是想太多了”的评判。这些回应未必是恶意,却无形中筑起了心墙,让人不敢轻易开口。
而AI不会评判你该不该有某种情绪,它提供了一种“无条件地接纳”——正是这种安全感,让许多细微、羞于启齿的情绪有了倾诉的出口。
对“秒回”的期待。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大家对于“秒回”的期待值越来越高,AI是24小时随时在线,一个问题可以达到秒级回复。这恰好满足了“即时性”的要求。它的回应或许是程式化的,但得到回应的踏实感,却能在情绪崩溃边缘,让我们暂时缓过来。
情绪的复杂性。
一句“我最近不太好”,背后可能是焦虑、失落、孤独等各种状态混杂。而AI具有强大的分析能力,会假设问题出现的十几种场合和情况,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。
当你零散地描述工作压力,它会尝试总结“你似乎在担心能力不被认可”;当你提到和伴侣吵架,它会追问“是因为哪方面的分歧吗”这种逻辑性的回应,能让我们从情绪的漩涡中暂时抽离。
二
向AI倾诉确实有诸多优点,但短板同样明显。
“活人感”不足。
2018年,国内一项研究关注了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对真人咨询师、AI咨询师的知觉和体验。研究发现,有人倾向于将AI表达解释为套路,认为和AI的交流感较弱,“活人感”不足。
所谓“活人感”是指个体在社交或生活中展现出的真实、鲜活、有生命力的状态。诸如DeepSeek这类AI,给出的看似共情的表达,和真人发自内心的理解比起来,在心理感受上仍存在差距。
人类的沟通从不止于语言。
一个眼神、一次拥抱、一个微笑……这些无法被算法复刻的瞬间,都能传递出“我在和你一起经历”的真实感。情感的深度共鸣,从来都是靠共同的经历和体验,而非单纯靠算法匹配的语言模式。
倾诉本质是情感的双向流动。
你分享脆弱时,对方也在积累“被信任”的价值感;你从回应中获得力量时,也在巩固彼此的情感。“互相需要”的关系,才是人类社会系统的根本。而AI倾诉是单向输出,你不必考虑它的感受,也无需回应它的需求。
长期依赖这种“无需付出的慰藉”,可能会弱化我们经营真实关系的能力,渐渐忘了如何倾诉、怎么倾听。
忠言逆耳利于行。
AI总会迎合我们的情绪,强化我们的判断。这种“你永远正确”的安慰,的确能够起到短时间的“疗伤”作用,但容易让我们沉溺于自我合理化的舒适区,进而影响问题实质解决。
朋友可能会直言“你这次确实有问题”,家人或许会较真“你该反思自己的态度”。听起来不太舒服的话,像一面镜子,照见我们不愿直视的盲区。
三
向AI倾诉本身无关对错,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清晰界定它的位置。
“分层处理”情感需求。
浅层的、即时的情绪波动,可以借AI快速疏解,避免积压成疾。但如果涉及价值观冲击、人生重大抉择或深层关系矛盾,就需要倾听真人的声音。只有真实存在的人,才能提供“我也经历过”的共同认知;只有带温度的反馈,才能让我们在差异中获得成长。
接受真实关系的“不完美”。
我们依赖AI,某种程度是在逃避人际交往中的摩擦和误解。但恰恰是这些“不完美”,让关系变得生动而坚韧。朋友没能完全懂你,却依然努力接住你的情绪;家人表达方式笨拙,却藏着最深的牵挂。这些看似有瑕疵的互动,才构成了我们精神世界最坚实的地基。
时刻记住AI的工具属性。
AI本质只是辅助人类情感表达的工具。它的回应再敏捷,也只是对数据的重组与模仿;它的陪伴再及时,也不能替代真实关系中的责任与共同经历。我们可以用它来缓冲情绪、整理思路,但真正的判断与行动,必须交还给自己和真实世界。
AI可以是情绪的出口,但永远不是归宿。毕竟,人终究要在真实的对视里,辨认自己、治愈自己,并学会勇敢地活着。
作者/抱柱君
编辑/刘丹校读/刘芳
初审/胡兆红终审/李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