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中潮汐时刻: 当算力遇见人文温度
- 2025-09-05 19:58:04
- 574
当安格尔的具象笔触在画布上勾勒出精准的光影,当杜尚的现成品艺术打破传统美学边界,艺术史的每一次浪潮,都源于技术与思想的碰撞。如今,AI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涌入影像领域:当算法能复刻大师镜头的晃动频率,当算力能实时渲染出史诗级虚拟场景,一个核心争论随之而来——AI究竟是解放想象力的“翅膀”,还是让创作沦为参数调整的“枷锁”?
电影中,那些藏在像素背后的人文温度——摄影师等待两小时捕捉的自然光,导演在演员即兴落泪时的即时共情,真的能被技术取代吗?
在这样的叩问下,9月4日,由天猫小黑盒HeyDesign发起,AMD、TaoBaoDesign主办,新片场承办,通义万相提供技术支持的“梦中潮汐时刻”AIGC电影创作者大赛论坛在阿那亚酒神剧场如期举行。与其说这是一次论坛,不如说是一场思想与实践的对话:它以2000余件高质量AIGC作品为基石,邀请行业领袖、导演、摄影师与获奖创作者,共同拆解AI算力与电影艺术的共生逻辑,探寻影像未来的流向。
从2000+作品到女性力量崛起,AIGC创作迎来新拐点
在论坛启幕前,“梦中潮汐时刻”AIGC电影创作者大赛已用作品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。自7月21日启动征集以来,短短一个月内便收到了2000余件参赛作品,涵盖虚拟场景叙事、情感短片、实验性视觉表达等多元类型。这些作品已不再是早期AI生成的“粗糙尝试”,而是具备完整故事线、细腻画面质感与独特视角的成熟影像,昭示着AIGC技术已从“概念落地”迈入“高质量创作”阶段。
尤为引人注目的是,大赛中涌现出大量女性创作者的身影。她们以AI为表达载体,聚焦女性成长、细腻情感等主题,用独特视角打破影像创作的性别壁垒。本届大赛平面赛道与视频赛道的金奖得主,皆为女性。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:当技术门槛被大幅降低,更多女性得以将内心的故事化作影像,为AIGC创作生态注入了柔软却坚韧的力量。
8月29日获奖名单公布后,这些优秀作品在9月4日于酒神剧场集中展映。当银幕上流动着AI生成的奇幻场景与真挚情感,观众不仅看到了技术的突破,更感受到了创作者们未被算法消解的“专属温度”。正是这种作品与情感的双重共振,为随后的论坛讨论奠定了“以作品为证,以思想为核”的基调。
AI是否正在改写电影语法?
如果说展映获奖作品是对AI创作现状的最好注脚,那么接下来的三场对话,则把这股“影像潮汐”推向了思想的深水区。论坛围绕AI算力对电影艺术的改造、硬件对创作边界的拓展、以及应用生态对行业未来的塑造三个维度展开,既有创作者的亲身体验,也有行业的前瞻思考。
左起:论坛主持人,青年导演魏铂晗,AMD大中华区销售副总裁晁亚新,著名摄影师杜可风
“AI是否正在改写电影的叙事语法?”,面对这个直击行业的灵魂提问,青年导演魏铂晗分享了他在创作中使用AI工具的经验,AI可以辅助前期分镜设计、拍摄现场的虚拟预演,让导演快速看到画面的可能性,但真正的叙事方向依然来自创作者的直觉与情感。他说:“AI可以加快我的构思速度,但永远不能替我决定角色的灵魂要往哪里去。”
著名摄影师杜可风则坦言,虽然AI能够加快商业电影的制作,节省人力物力,但很多的创作或者是对时间和空间的探索,一切都快不一定是好,“但是的确因为AI的方便,让这些AIGC的影片跟一般年轻人创作的电影不同,各有特点,因为AI的可能性,弥补了他们的不足。”
AMD大中华区销售副总裁晁亚新则回应道,算力的角色是“延伸器”,不是“主导者”。“AI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具,而更像一个可以合作的伙伴。它会取代一些重复性的工作,但创作的核心永远是直击人心的情感。技术的价值,在于把你脑海里的想象变成现实,让原本没有机会被看到的个体创意得以呈现。AI能帮你把虚拟的东西转化为现实,而不是替你做决定。”
当主持人追问:是否担心AI的发展会与创作相违背。魏铂晗直言,语言是有界限的,所以当我们用语言和代码生成的东西,也是有界限的,因为我们在有界限的媒介去生成一个东西,“就像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宫崎骏,我们如何用语言描述出来一种吉普力风,这个事情还是需要在外面创作,再反哺回工具里。”
杜可风补充:“没有人愿意看没有特点的艺术作品,这对于一个导演或者一个摄影师亦是如此,因此不管是任何一个新的创作工具或者创作空间,我们都要找到自己在这个空间中的位置,做出自己的特点。”
这一场对话,像是在为整个论坛定下基调:AI要为创作服务,但不能丢失人性的温度。
硬件为创意落地保驾护航
当算力为创作松绑,释放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时,接下来更需借助硬件助力创作者将想象力落地。
“梦中潮汐时刻”AIGC电影创作者大赛平面赛道获奖作品
平面赛道优秀奖得主霍彤彤分享了她在平面创作中遇到的痛点:当AI生成多版设计稿时,硬件性能不足常常导致卡顿甚至中断,创作节奏被打断。“很多时候灵感一闪而过,但硬件不给力,就会让火花熄灭。”
视频赛道金奖得主李胤潜则谈到视频创作的难题。4K渲染、多轨合成、长时长虚拟角色动画都对算力提出极高要求。“有时为了加快进度,我不得不降低画面精度,这是最痛苦的妥协。”
AMD中国消费市场营销总监廖金宁回应道,AMD正在通过“全栈AI解决方案”打破这种瓶颈,从数据中心到边缘侧的算力布局,确保创作者能够实时渲染、低延迟输出,不必再被硬件性能限制创意。“后期制作是最消耗算力的环节。我们推出过miniAI工作站,本地就能跑70B的模型,避免延迟。硬件的迭代脚步不会停,需求越大,我们的提升幅度也会更大。年轻人要把AI当作另一半去对待,它能伴你成长,把一个人变成一个工作室。”
天猫品牌营销中心创意内容总监昌志斌则从平台角度补充:“这是一个创作平权的时代,每个人都有能力用AI工具创作复杂作品。硬件与工具提供了更多可能,但创作的根本还是在人心。空间感、人的感知和情绪共鸣,才是作品的灵魂。AI可以帮助我们拓展边界,但不能替代人性的感官。”
左起:AMD中国消费市场营销总监廖金宁,梦中潮汐时刻AIGC电影金奖得主李胤潜,平面优秀奖得主霍彤彤,天猫品牌营销中心创意内容总监昌志斌
当讨论转向“硬件提升后实现的新可能”时,霍彤彤提到自己第一次能够用AI生成极致细节的虚拟插画,而李胤潜则感慨硬件突破让他完成了10分钟以上的AI动画短片——“这是我过去完全不敢想的。”
在“AI硬件与艺术的未来”对话中,让人看到硬件不是冷冰冰的参数,而是点亮创意的“燃料”。
构建AI与电影艺术共生链条
强大的算力是“创作引擎”,而好用的AIGC工具,就是让创作者能“轻松掌舵”的“方向盘”——把技术的复杂性,转化为“直觉式创作体验”。
左起:AMD大中华区AI市场经理昝仲阳,万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品牌负责人余建腾,北京亦心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何超
AMD大中华区AI市场经理昝仲阳首先描绘了AMD的全栈AI战略:通过“云—边—端”的一体化算力支持,未来导演甚至可以在现场实时调整虚拟拍摄棚场景。“AI的意义不仅是提升效率,而是重构创作流程,赋予创作者前所未有的自由度,搭载AMD锐龙AI300系列的笔记本让你的AI创作如虎添翼。”
万兴科技集团品牌负责人余建腾则带来了“工具视角”。他介绍了万兴科技的AIGC工具如何降低创作门槛,让创作者从手绘、CG过渡到虚拟制片时代,能够更轻松驾驭AI。“工具的使命是把复杂的算力转化为直觉化的创作体验。我们希望让创作者更轻松地使用AI,让创意被放大,而不是被稀释。”
北京亦心科技产品总监何超带来了一个落地案例——亦心科技原创AI短片《界碑》。他详细讲述了团队如何通过AI分镜、文生图、图生视频、甚至图生3D模型,完成从创意到成片的闭环。“我们用AI完成了原创短片《界碑》,从分镜到文生图、图生视频,再到3D模型,都通过AI来实现。它不是实验性的测试,而是真正落地的作品——这是检验AI价值的最好方式。”
三位嘉宾的讨论勾勒出一条清晰链路:技术提供底座,工具放大创意,实践验证价值。恰如那句总结,“AI与电影艺术的融合,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,而是一条完整的共生链条。”
潮汐暂退,创作永不落幕
三场对话如同三股浪潮,先后拍击着思想与实践的岸线。从“AI是否会消解创作者的独特表达”,到“硬件瓶颈与创意解放的拉扯”,再到“算力—工具—实践”的生态链路,论坛最终勾勒出一个清晰答案:AI并非电影艺术的替代者,而是推动影像边界扩展的赋能者。
当最后一帧展映画面暗下,酒神剧场的灯光重新亮起,这场持续5小时的论坛也迎来尾声。从AI与电影艺术的争论,到2000+作品见证的创作活力;从算力变革艺术的思辨,到硬件赋能创意的落地——论坛不仅解答了行业的部分困惑,更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路径:AI不是电影艺术的“替代者”,而是“赋能者”。
正如杜可风所说,这种空间里的情感共鸣、创作节奏,是AI无法替代的;正如AMD所践行的,算力的终极目标是让创作者“想得到,就能做得到”。而女性创作者的崛起、天猫等平台的赋能,更让这场“影像潮汐”充满多元可能。
潮汐会暂退,但创作永不落幕。当锐龙AIMax+395即将走进更多创作者的工作室,我们有理由相信,下一轮影像浪潮,将由“技术支撑”与“人文创意”共同掀起。